目前分類:赫曼啤酒館~啤酒、土風舞和旅遊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5.05.09 刊登於中時電子報藝文村

文:/呂鴻賓



 二○○五年四月中旬全球最大條的新聞是羅馬天主教新教宗的選拔,我滿腦子突發奇想:「如果德國籍的拉辛格樞機主教當選新教宗,豈不妙透?十九日傍晚新聞傳出拉辛格樞機主教果真當選新教宗,我又想:「如果能看到新教宗喝啤酒的畫面,那豈不是神蹟?」



結果神蹟還真的發生了,隔日一家英文報紙就刊登了新教宗擔任樞機主教時,前往「安德赫斯修道院啤酒館」(Klosterbrauerei Andechs)喝啤酒的照片,相信注意到這張照片的讀者也會同感新奇吧! 我不清楚在台灣擔任教會神職的工作人員,是否有禁止喝酒的規定,但印象中總認為教會的神職工作人員應該是會主動「遠離酒色」才對吧?這個根深柢固的迷思直到二○○○年九月到德國探訪知名啤酒館時,才被啤酒館現場裡的神父和修女打破。拉辛格樞機主教現身的安德赫斯修道院啤酒館,距離慕尼黑約四十公里,位於巴伐利亞「上拜恩地區」(Oberbayern)史坦堡縣(Landkreis Starnberg)的安德赫斯,是德國東南部極為著名的觀光景點之一。這裡生產的啤酒有九種,新教宗手上端著的啤酒很有可能是「小麥啤酒」(Weissbier)。小麥啤酒是巴伐利亞的特產,不但知名度特高,銷售的情況也特別好。



從慕尼黑搭乘捷運S4到最後一站「赫爾辛」(Herrsching),再搭乘公車或計程車直上修道院,通常都會看到一列長龍排隊等著買啤酒喝,這時若看到連神父和修女都在排隊買啤酒,可別大驚小怪才好。



(註:台北縣政府將於十月舉辦「德國啤酒節」,合作的對象正是史坦堡縣政府。安德赫斯修道院的網址:www.andechs.de 史坦堡縣的網址:www.landkreis-starnbergde)














-----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呂鴻賓



「威勒斯本啤酒館公司」的發展史



  1979年,年方24歲的法律系學生提姆馬丁(Tim Martin)開了一家啤酒館,取名「威勒斯本」(Wetherspoon),那是他一個老師的名字。儘管他工作得非常努力,啤酒館的生意做得並不好。隔年他獲得貸款和展店的許可,將倫敦北方Crouch End的一家汽車展示間,改裝成啤酒館。1981年他的第二家啤酒館開幕了,但花了好幾個月處理漏水的問題。1982年,另一家位於倫敦北方霍洛威(Holloway)的新啤酒館,卻一開幕就大獲成功。1983年他一口氣買下四家經營不善的啤酒館和他的命運打賭,結果這一年提姆馬丁居然賺了188,000英鎊,大獲成功,震驚業界。1983至1986年之間,他開了更多啤酒館,還為了與大型啤酒廠的利益衝突,而成立了「威勒斯本行動集團」(Wetherspoon Action Group,簡稱WAG)。

  到1986這一年,Tim Martin已經開了12家啤酒館,並且吸引了第一個投資機構,他們用六十萬英鎊向Tim Martin購買了15﹪的股份,這15﹪的股份換算成2000年八月份的行情,價值一億英鎊。1988年,知名的「蘇格蘭-紐卡索啤酒廠」(Scottish & Newcastle Brewery)花了一億五千萬英鎊向Tim Martin購買20﹪的股份。1988到1990年間,Tim Martin致力於拓展倫敦南方的事業。但直到此時Tim Martin的啤酒館都位於郊區。1991年,倫敦市區的利物浦街車站(Liverpool Street Station London)已經閒置了四十年,Tim Martin買下來改裝成啤酒館,裝飾主調走法王路易十四的風格,十二年來這家命名為「漢彌頓廳」(The Hamilton Hall,Liverpool)的啤酒館,已經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啤酒館之一。

  1992年,Tim Martin擁有的啤酒館已經達到44家,在倫敦股票市場上搶手得不得了。著名的泰晤士報甚至嘲諷Tim Martin,說這家公司是「酸啤酒」(sour brew),投資大眾應該學「蘇格蘭-紐卡索啤酒廠」的做法,一夜之間把他們手中的股票全賣掉。2000年8月,投資威勒斯本啤酒館的投資人,每股獲利超過4英鎊。

  1993年,經過審慎的市場研究後,Tim Martin決定在每間啤酒館內開闢「非吸煙區」,率先同業一步,這一招在啤酒館業界又刮起一陣跟風。

  1994年是威勒斯本啤酒館的重要里程碑,他們的第100家命名為「水下月」的啤酒館,在瓦特福特(Watford)隆重開幕。1995年,位於曼徹斯特市中心的「水下月」啤酒館開幕,立即被金尼斯世界記錄(The Guinness Book of Records)確認為全英國最大型的啤酒館。1996年,威勒斯本的第一家蘇格蘭啤酒館,在格拉斯哥開幕,命名為The Counting House。長久以來蘇格蘭的市場一直被忽視,這裡的酒館既不重視音樂,也不重視啤酒,威勒斯本一來立即改善了情況。

  1997年,威勒斯本公司宣佈,要在2001年時開第500家啤酒館,提供10,000個新的工作機會。1998年,威勒斯本集團的第一家經濟型旅館在Shrewsbury開幕,緊接著是伯明罕和蘇格蘭的Glenrothes,他們的動作讓希爾頓旅館集團大為緊張。1999年,該公司率先公佈全國性的價格表,此舉又讓同業緊張得跳腳。

  2000年,威勒斯本公司被權威的啤酒工業雜誌「啤酒館人」(The Publican)評選為「年度最優秀的啤酒館公司」(Pub Company of the Year)。這年該公司在北愛爾蘭開了第一家啤酒館。

  2001年,第五百家啤酒館The Picture Palace在Middlesex郡的Ponders End,一家舊的戲院原址上開幕,使威勒斯本公司達到新的里程碑。這一年,威勒斯本公司獲得許多大獎的肯定。

  2002年,威勒斯本公司宣佈再開100家啤酒館,創造3,000個工作機會。這次的計劃包括了啤酒館和經濟型旅館。該公司計劃耗資150萬英鎊,將Surrey郡Epsom市的一棟1692年的古建築物改裝成啤酒館,命名為The Assembly Rooms。2002年底,威勒斯本公司的第六百家啤酒館在Islington開幕。



「水下月」是什麼?



  我第一次看到「水下月」(The Moon under Water)是從APA Publications出版的深度旅遊系列(Insight Guides)中的「英國」(Great Britain)來的,作者Alan Hamilton在第311頁寫了一篇「酒館與客棧」的專輯。他說「英格蘭最高級的酒館叫『水下月』(The Moon under Water)。然而,『水下月』並不存在,也不曾出現過。這是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虛構的一個地方,是他在五十餘年前和所有英國人一樣樂而不疲的遊戲-夢想一個完美的酒館。」我後來查出喬治歐威爾是在1948年的「倫敦標準晚報」(London Evening Standard)上撰寫了一篇隨筆,由於他是名作家,這篇隨筆文章很快便流傳至全球媒體上發表,引起一陣風騷。但隨著時間流逝,這件事也被淡忘了。



  還好,偉大的夢想終究不會永遠寂寞。法律系出身的提姆馬丁以「月亮」為他開設的啤酒館的主題,陸續推出以「JJ Moons」,「The Moon and Six Pence」,「The Moon and Stars」,「The Moon on the Square」,「The Full Moon」為名的啤酒館,使「月亮」這個名稱成為威勒斯本啤酒館公司的同義詞。1994年,他終於把「水下月」正式搬上他的事業舞台。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年八月底,我專程到英國探訪著名的啤酒館,第一天前往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聖奧班市(St. Albans),拜訪知名的英國「真麥酒運動組織」(CAMRA-Campaign for Real ale),第二天清晨來到肯特郡(KENT)的「費佛夏姆鎮」(Town of Faversham),參加當天舉辦的「第12屆費佛夏姆啤酒花節」(12th Faversham Hop Festival),下午轉往肯特郡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坎特布里(City of Canterbury)。我在坎特布里住了一晚,隔日清晨便搭乘火車離開。我到英國的目的已經完成二項,接下去的目標是前往英國傳統的釀酒中心波頓(Burton-on-Trent),參觀著名的「巴斯啤酒博物館」(Bass Museum of Brewing Heritage),我還有二天的時間可以自由行動,這時我想到了肯特郡另外一個著名的地方-多佛(District of Dover)。



  我原先的計劃並沒有包括多佛,但是我在出發前幾個月讀過一本書,書名叫「哈,小不列顛!」(Notes from A Small Island),是美國知名的旅遊作家比爾布萊森(Bill Bryson)的傑作,他在本書的序文「初訪不列顛」中提到的第一家旅館,是名字叫「邱吉爾」的大飯店,可是他並沒有說「邱吉爾」在哪一條街上?祇說「邱吉爾」氣派豪華,燈光明亮,如此而已。我曾在網路上找到這家旅館,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打算來多佛,所以我沒有把「邱吉爾」的資料帶出來。陰天打孩子,閒著也是閒著,於是我臨時決定到多佛一探究竟。比爾布萊森寫這段經歷是在1973年3月時的事,距離我臨時起意已經是三十年前的故事了。那一年英國CAMRA剛成立二年,許多經驗都還在摸索之中。比爾布萊森喜歡啤酒,他在書上提到許多啤酒館的名字,都被我一個一個找出來。



  我從坎特布里的「西站」(West Station)搭上火車,先來到阿許佛特市(Ashford),我下了車在市內繞了一圈,大約花了二個小時,當天是星期天,市區內冷冷清清,我找到這個城市具代表性的知名啤酒館「肯特人」(Man of Kent),但是店門關著。我回到車站搭上火車抵達多佛時,才早上十點鐘左右,街上行人稀稀落落。

  多佛火車站的全名叫「多佛小修道院車站」(Dover Priory Station),車站正對面有家旅館兼營啤酒館,名字叫「小修道院旅館」(The Priory Hotel)。我沿著馬路走下來,看到另外一家名叫「金獅」(The Golden Lion)的啤酒館,接著我又看到一家位於三角地帶,外觀漆成墨綠色,規模蠻大的啤酒館,取名叫「艾伯特王子」(Prince Albert)。這時我不知道該往東還是往西,祇好進入「艾伯特王子」請教店員,店員畫了張簡圖告訴我,應該先走到「市場廣場」(Market Square),再走過一條地下道就會看到位於「水岸」(Water Front)附近的「邱吉爾」。我聽得一頭霧水,但也沒辦法,祇能邊走邊找。那個時段所有店面都還未開門,我想找家書店買多佛地圖,當然也買不到。



  二個小時都過去了,我已經走了好幾公里的路,還是搞不清楚「水岸」在哪裡。於是我朝海邊的方向走,終於看到剛才店員說的地下道,我也看到曾在網路上找到的「白色斷崖」(White Cliffs)的標誌,但我就是沒看到「邱吉爾」。我往車站的方向走,看到路旁的加油站有賣地圖,我買了一份請工作人員幫忙找出「邱吉爾」的路線和地點,再沿著海邊的大馬路走,馬路兩旁有不少度假型的飯店,但我就是看不到「邱吉爾」。我開始感到不耐煩,想要放棄了。這時我看到一家外觀很漂亮的啤酒館,名叫「白馬」(White Horse),我進到裏面請教店員,一個正在與朋友聊天的老太太很好心的說:「我沒事,我帶你去。」於是我們經過一家叫「城堡」(The Castle)的啤酒館時,老太太指著前方的一面旗子說:「就在那裡!」這時我才發現其實剛剛我已經從「邱吉爾」的隔壁走過去,但我沒看到他們的旗子,誤以為那裡不是「邱吉爾」,錯過去了。



  終於找到「邱吉爾」!我進入大廳問接待員是否還有空房?接待員很禮貌的說:「對不起,客滿了!」我祇好出來,在地下道旁的B&B找到空房。行李放下後,我沿著剛剛走過的路線重新走一遍,發現走了好多冤枉路,所謂的「市場廣場」和「水岸」二地都近在咫尺,我卻走了將近三個鐘頭才找到。隔日清晨我從B&B走向車站時,又發現昨天加油站的工作人員告訴我的路線是錯誤的,因為他說的是開車的路線,而我是用步行的,走法當然不一樣。

  傍晚時我走回「白馬啤酒館」向服務人員道謝,並且在那裡享用一頓豐盛的晚餐。

 

  「白馬」的菜做得非常美味,生意很好,客人很多,看起來都是熟客的樣子。許多報導說英國菜非常難吃,他們應該到啤酒館來嘗嘗看,假如連我這台灣人都說英國菜非常美味,那麼他們該自我檢討是否自己有偏見?



  回到台北後我發了封e-mail給「哈小不列顛」的譯者張錟,告訴他我已經去過「邱吉爾」,他非常驚訝,也非常欽佩。這世界老是有人去做一些你想都沒想過的事。





姓名:呂鴻賓














-----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抵達倫敦時是晚上的七點鐘,隔日早晨九點多我便來到倫敦北方約四十公里的一個城市叫「聖奧班市」(St. Albans),去拜訪英國著名的「真麥酒運動組織」,英文名稱叫CAMRA,是(Campaign for Real Ale)的簡稱。St. Albans是「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首府,它的全名叫「聖奧班市和區域政府」(St. Albans City & District Council)。赫特福德郡總共分成十個地區。



 CAMRA的總部在St. Albans市中心主要大道「哈特費爾德大道」(Hatfield Road )230號上,距離火車站大約三十分鐘的路程。總部所在的房子外表和一般住家毫無兩樣,極為簡樸,卻是號令全英國各地數以百計的「真麥酒運動組織分部」的指揮所,也是影響全球「啤酒革命」的發源地。1971年,四個英國記者開始在他們服務的報紙上發表評論,指出大型啤酒廠壟斷啤酒市場,以便宜的原料製造出口味極差的啤酒,賺取暴利,完全不顧英國數百年來的傳統啤酒工藝,他們的作為已經抹殺了讓英國人極為自傲的啤酒成就和豐富多彩的啤酒文化,英國民眾實在不該坐視這樣的狀況惡化下去,應該起來對抗大型啤酒廠,督促他們正視英國傳統的啤酒文化。



 這些報導開始有了些讀者的回應,於是他們繼續報導,民眾的回應開始像雪片一樣的飛進報社中,使得報社難以招架,熱烈的情況讓他們始料未及。記者們陸續發現自從1920年美國實施「禁酒令」(PROHIBITION 1920-1933)以來的五十年間,曾經號稱「日不落國」的英國,居然連一家新啤酒廠都沒有開張,而過去啤酒行業最鼎盛的時期,全英國有數萬家極具個別風格特色的小型啤酒廠,幾乎完全消失殆盡。這個發現讓他們極為震驚,所謂的「英國人的性格」霎那間被喚醒了,他們決定要做一件對得起良知的事。



 第二年一開始,一個叫做「真麥酒運動組織」的籌備工作就在現址展開,他們開始招募會員,展開遊說,發表NEWSLETTER,各地民眾熱烈響應,紛紛加入組織擔任義工。這一年結束,會員招募達到二萬人,他們又開始籌劃啤酒節,推出傳統釀造的英國啤酒。第二年會員人數突破三萬人。遊說的工作持續進行,包括各地的國會議員。1974年,,英國國會通過修改酒稅法,開放小型啤酒廠和啤酒餐廳的設立。CAMRA經過四年努力便改變了一切。



 1997年我開始閱讀這些報導時,距離CAMRA推動「啤酒革命」已經足足有27年之久,當時台灣開放民間釀酒的風聲似有若無,那個力道微弱得激不起一點漣漪,甚至台灣政府正式宣佈開放民間釀酒至今已經超過九個月,國內泰半的媒體人,政治人,學術界,甚至連啤酒界本身,根本連什麼叫CAMRA都不知道,國際化的意識實在太薄弱了!【End】



【文 呂鴻賓】














-----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倫敦通常是外國人進入英國的第一站,這個巨大的都會什麼都有,樣樣叫人稱奇,其中一項便是遍佈在倫敦街頭的啤酒館。

 倫敦的啤酒館有很多名稱,都跟她的輝煌歷史息息相關。有些啤酒館叫Inn,有些叫Tavern,直接取名為Pub的啤酒館反而不很多。Bar是啤酒館的另一種形式,卻又跟Pub有些區別。大多數Pub會供應午餐和晚餐,而多數Bar供應的是啤酒,葡萄酒,烈酒和其他飲料。真正想體驗倫敦啤酒館風情的人,還是前往Pub比較正確。



 倫敦本地有二家著名的啤酒廠Fuller’s和Young’s,他們的啤酒在倫敦市區內的啤酒館都找得到,要不然,在倫敦的幾個大車站內,如「維多利亞車站」、「派丁頓車站」或「國王十字車站」也有啤酒館供應。每家啤酒館至少有十個「啤酒頭」(Beer Tap),上面都有啤酒廠的標示,很容易認出來。像Fuller’s最有名的產品叫「倫敦的榮耀」(London Pride),是標準的英國ALE型啤酒,但英國人通常不叫它ALE,而是叫「BITTER」。所以,假如你實在搞不清楚英國啤酒的來龍去脈,乾脆直接點「BITTER」好了,免得手忙腳亂。啤酒又分大杯500CC和小杯250CC,大杯的英文叫「A Pint」,小杯就叫「Half Pint」。如果你實在記不住這些名詞,乾脆說成「Large」或「Small」,一樣能通,犯不著死背。大杯啤酒售價在2英鎊到2.5英鎊之間,小杯在1.2到1.6英鎊之間,也會隨時間的不同而機動調整。點完啤酒直接付錢,乾脆利落。還要用餐則另外計算,找個位置坐下來,告訴服務人員你坐在那裡,免得他們找不到。特別是到了用餐時間的時段,啤酒館大都人滿為患,你不說,服務人員還真的找不到你。



 英國啤酒館的門面看起來不大,卻都很深很長,客滿時可以擠上數百人。許多人祇是來喝杯啤酒而已,所以他們習慣站著,以免佔去坐位。這一點英國人倒是蠻有默契。



 我在倫敦的最後三天,住在派丁頓車站前的Craven Road上的一家小旅館「Ascot Hotel」,每晚45英鎊,供應早餐。這一帶很多小型旅館和啤酒館,生意都不錯,其中一家叫「Dickens Tavern」,門面不怎麼起眼,進去才發現牆面上貼滿了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的生平事蹟和照片,內容非常豐富,他們的菜也非常可口,是典型的「不可以貌取人」。身為文化大國首都的倫敦,像這樣的啤酒館到處都是,倫敦有34個行政區,啤酒館總數超過1000家,真是叫人嘆為觀止。



 走出倫敦,到了以生產啤酒花聞名的肯特郡「費佛夏姆鎮」,一個不過一萬二千人口的小鎮,居然有二十多家啤酒館,還有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啤酒廠「尼瑪牧羊人」(Shepherd Neame Brewery),他們的啤酒主要供應給肯特郡內的啤酒館,因為光是啤酒廠自己開設的啤酒館就有150家之多,還要供應給為數甚多的獨立啤酒館。這裏的啤酒廠有五家,還有不少自製啤酒的新型「Brew-Pub」,競爭其實蠻激烈的。從費佛夏姆往南會到達肯特郡最著名的「坎特伯利市」(City of Canterbury),這個城市的地標是全球馳名的「坎特伯利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非常巨大,非常壯觀,令人望之彌高的大教堂。我選擇老字號的「朝聖者旅店」(The Pilgrims Hotel)住一晚,旅館附設啤酒館和餐廳,供應非常美味的啤酒和菜餚。一餐飯下來,你一定會驚訝於英國菜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可口了?以往對英國菜的不良印象至此全部改觀。這麼短的旅程不過是「英國啤酒館的探訪之旅」的開頭而已,往後的故事還精彩得很!【End】



姓名:呂鴻賓














-----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次到英國至今已經過了整整十個年頭,但我內心隨時都想再去,2002年開始巧逢政府開放民間啤酒釀造,我的英國啤酒館之旅便找到了絕佳的理由。我在五月中放下工作後,便全力準備八月底的英國啤酒館探訪之旅。由於八月底英國肯特郡(KENT)的費佛夏姆鎮(Town of Faversham)舉辦第十二屆啤酒花節(12th Faversham Hop Festival),正好作為英國啤酒館探訪之旅的起點。



英國啤酒的歷史比起德國、捷克、比利時、奧地利等國家都短,祇有四百年,但藉由英文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英國啤酒館的知名度卻要遠超過上述幾個國家,尤其首都倫敦具有百年歷史的老牌啤酒館,更是外國觀光客趨之若鶩的著名景點。

衝著這一點,英國啤酒館之旅我便非走一趟不可。祇是問題來了,這回老婆不能跟著去了,我祇好單槍匹馬孤獨上陣。



隔了十年之久,許多英國印象都已模糊掉,除了倫敦、費佛夏姆、波頓(Burton-on-Trent)和漢利(Henley-on-Thames)四個地方我一定要去之外,其餘地方並沒有非去不可的理由,但我有十天的時間待在英國,總得利用這次難得機會,把英國看個夠才不蝕本。於是我又增加一些地方,祇是我沒有把握一定會去,所以那些地方便沒有事先訂房,臨行前還讓老婆擔心得睡不著。我告訴她:「安啦,你老公不會被別的女人拐跑的!」老婆還是緊張得猛拜佛。



到達倫敦Marble Arch的旅館時已經晚上九點鐘,不可能去哪裡,便在房間內養精蓄銳。隔日清晨我六時便起身吃早餐,七點鐘便搭上前往「真麥酒運動組織」(CAMRA)總部的早班車,八點多人就現身在CAMRA總部,和Mr. Loe見面了。CAMRA總部在倫敦以北四十公里的St. Albans市中心,而這裡已經是另外一個郡Hertfordshire了。我用e-mail告訴Mr. Loe我會去找他,請他留在辦公室,三天後我們就見面。這個時代真是有點不可思議。談了四十分鐘後,我又回到倫敦,準備明天的啤酒花節之行。我撥電話給老婆說:「我現在倫敦二奶床上」老婆說:「你真那麼行,我放你一馬,准你風流一夜。」



參加完費佛夏姆的啤酒花節,品嚐過英國歷史最悠久的啤酒廠Shepherd Neame Brewery的著名啤酒後,我搭車前往坎特布里(Canterbury),二地距離二十分鐘車程而已。找到旅客服務中心訂到The Pilgrims Hotel的房間,我又忙著四處去拍照,專門拍攝啤酒館的鏡頭。晚餐在旅館自己的酒吧內吃,非常美味,令人難以置信。次日中午我來到下一站多佛(Dover),可惜著名的「邱吉爾大飯店」已經沒有客房,我祇好住別的B & B。美國作家Bill Bryson寫了一本「哈!小不列顛」(Notes from the small Islands,皇冠出版),第一篇就提到「邱吉爾大飯店」,可惜沒緣。但我仍然把每家啤酒館都找到,並且都拍了照片。很猛吧,老婆大人!



我就這樣隨興所至,高興去哪裡就去哪裡,十天下來該去的都去了,該拍的照片都拍了,該找的人都找了,該帶回來的資料都帶回來了,該吃的,該喝的,該看的,一隻老鼠也沒漏網,看得老婆不斷點頭稱奇。而且,因為她沒跟著來,我的照片拍得比任何一次都出色。老婆說:「難怪人家說搞創作的人最需要的就是自由」看樣子以後我若說要再去哪裏,她大概都可以不必再煩惱了。嘻!

【The End】



作者:呂鴻賓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Schlossbrauerei Kaltenberg



 擁有1000年釀造啤酒經驗的德國,到處都有很特別的啤酒廠,卡爾登啤酒廠就是其中之一。它的特別之處不在於產品,而在於主人的身份,試想誰敢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加上「王子」二個字?德國將近1400家啤酒廠,祇有他敢大聲的說「我的名字叫做巴伐利亞王子路易波德」(My name is Prince Luitpold of Bavaria),怎麼樣,誰不服氣?



 德國南部著名的旅遊景點「新天鵝城堡」(Neuschwanstein),是號稱「瘋子國王」(Mad King)路德維希二世(King Ludwig II)生前最偉大的幻想作品。很不幸的是,他來不及看到城堡竣工,在1886年6月才不過41歲的盛年就辭世,由他的叔父路易波德接任成為攝政王(Luitpold Prinzregent),到1912年將王位交還給路易維希三世(King Ludwig III)。



 路易維希三世擔任巴伐利亞最後一任國王的時間才六年,巴伐利亞便在第一次大戰後的1919年加入德國聯邦,結束維特斯巴赫家族(Wittelsbach Family)統治巴伐利亞七百多年的輝煌歷史。路德維希三世有二個兒子Franz和Ruppercht,Franz生下Ludwig,Ludwig於1951年生下Luitpold。所以他是正宗的皇室後代,不必為工作煩惱,就有錢進口袋。

 

 1975年王子24歲,從家族手中接下一大片產業,包括一座佔地廣闊的皇室城堡,「幹什麼好呢?總不能成天英英美代子,讓人看笑話吧!」這時候有人向它稟報遠在北海那一邊的英國,正在進行所謂的「啤酒革命運動」,使他大惑不解:「什麼跟什麼?啤酒也搞起革命,太無法無天了吧?」像他們這種天生養尊處優的皇室家族,最害怕聽到「革命」二個字,他們對這個字眼敏感極了。於是二話不說,立即飛往倫敦,查個究竟。沒想到一路平安風平浪靜,一點都沒有革命的肅殺之氣,「搞錯了吧?不像在搞革命耶!」



 王子的倫敦之旅或許真的搞錯了,卻因為這麼一趟旅行讓他看見到另外一個機會,他也要來弄個「革命」玩玩,把自己的家變成一座啤酒廠。身為皇室後代,他有太多資源可以運用,首先是推出以國王為名的啤酒,命名為「路德維希國王黑啤酒」(Koenig Ludwig Dunkel)和「攝政王子路易波德白啤酒」(Prinzregent Luitpold Weissbier)。接下來再玩個別人玩不起的遊戲「中世紀騎術大賽」(Kaltenberg Joursting),一夜之間便打響「卡爾登啤酒廠」的門號。



 不過,這些都是他家的事,最讓我感動的卻是他們的徽旗,居然是「Made in Taiwan」,你想得到嗎?



作者:呂鴻賓














-----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獲得196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真善美」音樂劇即將來台上演,對於曾經看過這部名片的觀眾而言,「真善美」的確是大家共同的美好回憶。我自己看過幾次,也搜集了許多版本,發現每個版本的內容和曲目排序都不盡相同,但都十分精彩,每個版本都列為絕對必須搜藏的珍本。



在這麼多版本中,我又特別喜愛那幾個版本呢?這中間當然是有些故事的,故事的主題就在「真善美」音樂劇中的一首雙人舞,它的外文名稱叫”The Laendler”,這個名稱在古典音樂中也常出現,愛樂人通常叫它「蘭德勒」。






「蘭德勒」其實是德文,是德國巴伐利亞地區和奧地利提洛爾(Tirol)地區的傳統民俗音樂和民俗舞蹈(Volkstanz),許多德奧民俗音樂唱片一定找得到「蘭德勒」。






說到這首舞曲,就一定會讓另外一群人激動得不得了,因為這首「蘭德勒」在民國五十五年九月九日,以「真善美」的名稱在北台灣的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首度對大專院校發表,九月二十五日在台北青年會對外公開介紹,十月二十一日在當時的台視公司節目中公開介紹,一時之間洛陽紙貴,把這首舞曲的跳法整理出來的陳驥老師,頓時成為當年台灣土風舞活動的教父。

根據陳驥老師自己的說法,他在五十五年六月三十日第一次看「真善美」,當即被電影中的男女主角雙人舞給煞到,然後他為了記錄電影上的舞法,一共重看十一次的「真善美」,再經由電影院經理的協助,取得「蘭德勒」的錄音片段,經過二個多月的重新整理組合,在九月九日隆重推出「真善美」的雙人舞,終於一戰成名,奠定舞蹈大師的名號。

我於民國62年的暑假期間,在板橋青年育樂中心的土風舞研習會上學會了這首舞曲,此後即一直密切注意「真善美」(蘭德勒)的下落,迄今已歷逾三十個寒暑。每次找到「真善美」(蘭德勒)的新版本,總會讓我快樂好幾天。至於那個神秘的舞蹈大師近況如何?他還健在,但不容易找到。



本文作者另一篇討論有關”真善美”中蘭德勒舞的文章:永遠的真善美



作者:呂鴻賓














-----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進黨秘書長張俊雄擔任行政院長的2001年末,台灣宣佈開放民間釀酒,到2004年8月底歷經約二年半的時間,共有八家小型啤酒廠獲得政府頒發的釀酒執照,但正式推出產品在市場銷售的啤酒廠祇有五家,其他三家仍在籌備中。這個數字和其他酒類生產廠商比起來,雖然仍是個零頭,但從完全沒有成長到八家,卻充分表現出台灣中小企業強勁的生命力。隨著啤酒廠的數量遞增,顯示出台灣的「啤酒革命運動」(Beer Revolution)已經悄然展開。



  「啤酒革命運動」的說法對台灣人而言頗為奇怪和陌生,甚至完全不關痛癢,乃因為台灣並不是具有濃厚「啤酒文化」的國家,一般庶民生活和啤酒的關係十分淡薄,所以即使報章媒體已經出現了許多新啤酒的相關報導,大多數人也不會去注意和關心,民眾甚至根本不知道市場上多一個啤酒品牌出來,對他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啤酒革命運動」在台灣一開始就註定了是一種典型的「寧靜的革命運動」,參與這場運動的人必須徹底揚棄一夕成名的想法,務實的,有耐心的打這一場仗。



  所謂「啤酒革命運動」指的又是什麼意涵呢?這個故事要從1971年六月說起。



  1971年六月初,四個英國中部的記者在曼徹斯特機場會合,打算前往愛爾蘭度假,在候機室等飛機起飛前,他們各自喝了一杯航空公司提供的免費啤酒,其中一個記者開始抱怨,說英國的啤酒越來越難喝,完全失去了英國傳統啤酒應該有的風味,另外三個紛紛表示贊同他的觀點。從愛爾蘭回來後,這四個記者開始發表評論,將當時的啤酒廠說得一文不值,不料立即引發讀者的熱烈響應。三個月後,一個以恢復英國傳統啤酒文化為主要訴求的民間機構「真麥酒運動組織」(CAMRA-Campaign for Real Ale)成立,開啟了舉世知名的「啤酒革命運動」。



  我們在台灣談英國的「啤酒革命運動」,一定會問「英國的模式適用於台灣嗎?」坦白說,當然不適用,因為台灣完全不具備英國的條件。英國自羅馬時代就開始了釀造麥酒,以及開設啤酒館的經驗和傳統,在十九世紀維多利亞女王執政的大英帝國黃金時代,英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啤酒廠,英國啤酒除了供應本國市場所需,還大量銷往全球各殖民地,為英國賺取數不清的外匯,光是波頓(Burton-on-Trent)一個小小的城市,啤酒廠就有二百多家,不但啤酒廠密度居全球之冠,啤酒產品的種類也遙遙領先全球啤酒業。可惜這樣的盛況經過一九二o年代的酒禁時代(Prohibition)和二次世界大戰的摧殘,英國國勢一落千丈,連啤酒廠也跟著遭殃,到1970年時,全英國竟然祇剩下六大啤酒集團,和幾千家的啤酒館而已,和大英帝國時代的榮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堂堂大英帝國竟然淪落至此,驕傲的帝國子民怎堪容忍?於是當有人領頭大聲抗議,便引爆如雷的怒吼和迴響。這是英國「啤酒革命運動」的由來,而「啤酒革命運動」能夠號召成功,其基礎卻在於英國悠久的釀酒傳統,而英國能夠發展出悠久的釀酒傳統,其基礎卻是來自於土地上長出來的大麥和啤酒花。因此,啤酒文化真正的基礎也就是土地上生長的穀物和啤酒花。台灣之所以沒有啤酒文化,真正的源頭不在於長達一個世紀的酒禁政策,而在於台灣的土地上長不出釀酒的主要原料,再加上政策上長期的壓抑所造成的結果。



  當台灣終於開放民間釀酒的時候,全球的啤酒產業早已非常成熟,甚至呈現過度飽和的現象,啤酒業購併之風早已在全球漫延開來。早台灣二十年發展啤酒產業的中國大陸,進入九o年代以後也步入國際購併的風潮,三大啤酒集團的青島,燕京和華潤,在這十年之中進行的購併行動,早已是全球啤酒業囑目的焦點,祇有台灣一直處於狀況外,對全球啤酒文化脈動一無所知。

  

  無知的人不會永遠無知,祇要有人打開啤酒的世界之窗,台灣人就不會再甘於做旁觀者,而這就是台灣啤酒革命的能量所在,它即將被引爆開來。



作者:呂鴻賓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