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抵達倫敦時是晚上的七點鐘,隔日早晨九點多我便來到倫敦北方約四十公里的一個城市叫「聖奧班市」(St. Albans),去拜訪英國著名的「真麥酒運動組織」,英文名稱叫CAMRA,是(Campaign for Real Ale)的簡稱。St. Albans是「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的首府,它的全名叫「聖奧班市和區域政府」(St. Albans City & District Council)。赫特福德郡總共分成十個地區。



 CAMRA的總部在St. Albans市中心主要大道「哈特費爾德大道」(Hatfield Road )230號上,距離火車站大約三十分鐘的路程。總部所在的房子外表和一般住家毫無兩樣,極為簡樸,卻是號令全英國各地數以百計的「真麥酒運動組織分部」的指揮所,也是影響全球「啤酒革命」的發源地。1971年,四個英國記者開始在他們服務的報紙上發表評論,指出大型啤酒廠壟斷啤酒市場,以便宜的原料製造出口味極差的啤酒,賺取暴利,完全不顧英國數百年來的傳統啤酒工藝,他們的作為已經抹殺了讓英國人極為自傲的啤酒成就和豐富多彩的啤酒文化,英國民眾實在不該坐視這樣的狀況惡化下去,應該起來對抗大型啤酒廠,督促他們正視英國傳統的啤酒文化。



 這些報導開始有了些讀者的回應,於是他們繼續報導,民眾的回應開始像雪片一樣的飛進報社中,使得報社難以招架,熱烈的情況讓他們始料未及。記者們陸續發現自從1920年美國實施「禁酒令」(PROHIBITION 1920-1933)以來的五十年間,曾經號稱「日不落國」的英國,居然連一家新啤酒廠都沒有開張,而過去啤酒行業最鼎盛的時期,全英國有數萬家極具個別風格特色的小型啤酒廠,幾乎完全消失殆盡。這個發現讓他們極為震驚,所謂的「英國人的性格」霎那間被喚醒了,他們決定要做一件對得起良知的事。



 第二年一開始,一個叫做「真麥酒運動組織」的籌備工作就在現址展開,他們開始招募會員,展開遊說,發表NEWSLETTER,各地民眾熱烈響應,紛紛加入組織擔任義工。這一年結束,會員招募達到二萬人,他們又開始籌劃啤酒節,推出傳統釀造的英國啤酒。第二年會員人數突破三萬人。遊說的工作持續進行,包括各地的國會議員。1974年,,英國國會通過修改酒稅法,開放小型啤酒廠和啤酒餐廳的設立。CAMRA經過四年努力便改變了一切。



 1997年我開始閱讀這些報導時,距離CAMRA推動「啤酒革命」已經足足有27年之久,當時台灣開放民間釀酒的風聲似有若無,那個力道微弱得激不起一點漣漪,甚至台灣政府正式宣佈開放民間釀酒至今已經超過九個月,國內泰半的媒體人,政治人,學術界,甚至連啤酒界本身,根本連什麼叫CAMRA都不知道,國際化的意識實在太薄弱了!【End】



【文 呂鴻賓】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