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皆有測隱之心,但真正發心助人,也是要負責任的。

候診時瀏覽架上過期的慈濟雜誌,那期報導二00五年南亞大地震慈濟國際賑災,在一則則感人落淚的故事中,除了看到人性的關懷、溫暖和堅強之外,其中一句話讓我更有感觸,一位慈濟醫師寫到,因為立願要跟隨國際賑災,所以平時生活,一直維持每週跑二十公里一至兩次,以儲備體力。在國外總不比在自己家方便,加上災區缺乏的東西很多,即使是醫生,也要做勞動工作或者可能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到達災區,加上長時間的工作,平常不忘訓練鍛練自己的身體儲備體力,是這位醫師為自己的發心負責任的表現。

很多人很容易說出口要做志工、要幫助人,但要完成志業(套用慈濟人常用的話語),做了多少準備?有負責任嗎?這不是說助人還要條件,而是助人的過程、心態和目的都同樣重要,而且會互相影響的。

日劇「救命病棟24」第三部(台譯:急診室女醫師)中有一幕,一位年輕人大言不慚地說來當志工,但在因大地震而缺水缺電的醫院中,叫他幫忙提水嫌重嫌累、要他清掃廁所嫌臭嫌低下,還敢說「我是好心才來當志工耶」,沒有真正幫到忙還要人伺候的志工,我想,大家寧願他不要有這份愛心或好心吧。

在我與許多社區志工交談的過程中也發現,因為這幾年大力宣揚志工的觀念,所以許多退休人士、比較有空閒的主婦,會在地方人士號召、或者厝邊隔壁互相招攬下加入各種名義的志工。但在之中,就有一些「趕時髦」、「發心卻不負責任」的志工,常常造成運用單位的困擾,甚至會影響其他志工的心態和心情。做事敷衍、領便當卻很快;正式開會不出主意,卻在私下抱怨搞小圈圈,造成其他志工的不愉快;平時不出席例行會議了解志工的工作性質,服務時又不服領導或者錯誤百出,這種發心卻不負責任的志工,真是讓人嘆息。

一般的社會服務,影響還比較小,頂多造成困擾,在有經驗的主辦者引導下,還是能發揮一些壯聲勢的作用;如果是比較專業的服務,例如醫院單位,出了錯不是一句我是志工就可以原諒的。即使是跟著大隊人馬到弱勢家庭發放慰問品或清掃的工作,表面上不需要專業技能或者不會出錯,但不當的態度和言辭,也會造成接受幫助者的不悅或者刺傷到弱勢者的心靈啊。

所以,正式的志工運用單位,一定會安排訓練,讓志工了解服務的宗旨和目的,具備進行服務的能力。要服務助人,也要負責任,確實讓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達到助人的目的。就像那位醫師,雖然貢獻的己經是自己的醫療專業,但為了達到更好的服務品質、幫助更多人,平時還是多訓練自己全方位準備好,這才是真正的「發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