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冬至,在曆法上,指白畫最短的一天,這一天對北半球而言,太陽漸漸往北移動囉,白天會越來越長。以往,這不過就是一個節氣,在台北時,白天仍然要上班,媽媽早上會拜個神明,但通常我看不到。(廢話,因為我在上班啊。)重頭戲是晚上,回到家有熱呼呼、以油蔥和茼萵做湯料、包肉餡的鹹湯圓吃,軟軟黏黏的大湯圓,鮮甜的茼萵,整個忘了冬天的低溫度。

在金門度過的第一個冬至,初初見識到金門的尊重傳統。一大早七點多吧,就已經可以聽到拜完神明後放鞭炮的聲音。

冬至要拜拜,蓋無疑義。但是,金門人要拜兩輪。先向神明拜甜湯圓,再向祖先拜飯菜糕點。拜兩輪,但不是兩次,每一輪要先到公媽廳來拜,拜完後再回到自家的神案前拜,除了自家的牌位,有時宗親托管的啦還是其它房之類的,往往要拜到三、四家,然後快中午時,第二輪拜祖先時,再來一次。

在此同時,宗祠也有拜拜,每年由輪到的一戶準備祭品拜拜,然後「辦桌」,稱做「呷頭」。每一家只有成年男子才可以到宗祠「呷頭」,女人小娃兒就在自己家消化那一堆為了拜拜所準備的料理。


後面的伯母平常初一、十五到民宿來拜拜時都很客氣,會等到我開門,確定我沒事才進來拜。不過,冬至這天真的太忙太重要,她前一天就先確認我在家,冬至當天不到八點,她就直接來敲門了。先向神明拜甜湯圓。







冬至這天真的忙得很熱鬧,每一家都會挽著像下圖那樣的竹編籃子,到處走來走去。以我民宿後面的伯母來說,包括她自己家和我的民宿,她們要拜四處地方,也就是甜湯圓啦、菜啦都要準備四份,而這些都要在上午之內,在宗祠「呷頭」前要做完,所以,全家總動員,兒子媳婦分工合作。想想,搬貢桌、擺碗筷、擺祭品、燒香拜拜、燒金紙、收拾,這些動作要重覆做到八次,想得我都累了。




左圖:這是在我民宿內拜祖先的飯菜和糕點。冬至是金門四大重要傳統拜拜的大日子,當然要拜得很豐盛。但這些料理要準備四份耶,伯母家也才四個大人,這些東西怎麼吃啊?伯母的兒子說,有些料理,像春捲(金門人稱「擦餅」),會打包宅配到台北分給沒有回來的親人吃。這對我來說真是太稀奇了,宅配拜拜料理耶。


這是在公媽廳(現在是海珠堂)拜拜的景象。這裡是好幾家人的集合,每家準備的東西都不太一樣,有魚、有肉、有菜、有糕點水果、也有麵包,不知道他們有沒有事先商量過,竟然鮮有重覆,想必祖先們也會很高興吧,豐盛的一餐。



我想特別介紹這種糕點。它像白色的發粿,金門人稱做「膨粿」。有大有小,小的就像我在台北看過的黃色發粿;約一個飯碗大小,中型的有碗公大小;聽說有時候大型祭典時,還有會像蒸籠一樣大的。除了麵粉、糖,金門人的「膨粿」中還加了地瓜,這可是正統金門風味呢。

快午時了(近十一點了),宗祠的鐘聲響起,各家的成年男子開始往宗祠聚集,準備拜拜,也準備「呷頭」。宗祠拜拜的貢品有特別裝飾過哦。「呷頭」就是宗親之間的聚餐,聯絡彼此的感情。



我愛吃甜,當然要特別介紹一下甜湯圓。除了常見紅、白兩色的湯圓(左),比較注重養身的,像梁媽媽,不想使用紅色的食用色素,那就加地瓜吧,做成帶點黃色的湯圓,加上補血的紅棗,同樣吉利喜氣(中);湶民水果餐的老板娘也發揮創意,用火龍果的天然顏色來替糯米增豔(右),生湯圓時是明豔的紫色,煮好後變成紫紅色,還有火龍果的黑籽籽哦。看了這麼多種湯圓,是不是都想吃吃看啊。

同場加映:
湶民水果餐家的小女兒,才國小就有了乃母之風,晚上聯誼她為我們這些大人們做了手工餅乾,從材料準備、揉麵團、成型到進烤箱,全部一人負責搞定,餅乾花樣繁多,這片幸運草可是她優待給我的哦,感謝啦。


冬至整天吃吃喝喝的下場,就是第二天「顳顎關節炎」,嘴巴張不開,也不能咬東西,這算不算樂極生悲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