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依我看,社會行為可以分成二種:花錢及賺錢



為了想賺錢就要把東西賣給別人,要讓別人願意花錢,就需要行銷,依我讀到的有限資料,行銷的目的是讓花錢的人注意到、知道、信認商品,進而產生需求,然後乖乖地將錢掏出來。



行銷的方式也是不斷地進步,最早應該就是叫賣,喊得最大聲的就會被聽到;然後要在商圈內建立品牌,所謂「牌子老品質老」,有名氣生意容易長久;既然人人都希望進步成長,就會想要擴大市場範圍,於是要利用廣告。



我記得早期的電視廣告是以字幕為主,主要目的只是讓人認識品牌或商品,所以都是很簡單的「***祝您閣家平安」、「△△△關心您的健康」或者「xxx祝福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之類的。最常見的廣告就是老王賣瓜,自吹自擂,所以以為有一陣子廣告很不好看,節目的中場休息時間就是不停轉台逛頻道的時間,以前只有三台,碰到全是廣告時還會咒罵一番。



現在廣告好看多了,意識形態、形象廣告、以社會公益、自然生態或溫情路線,建立品牌的認同感,創意也多了,有時比節目本身還精彩,我記得曾有廣告人孫大偉(好像是這個名字)做過一個專門以播廣告為主的節目,收視率還不惡呢!



現在有一種被運用得很廣、被認為很有效的廣告方式,稱為「置入性行銷」,意思就是你以為你正在看的是A,其實B混在裡面,然後你一不注意就被行銷到了。這種方式其實很早就有了,但以前還很嚴格,不准節目商品化,所以不論是綜藝節目或戲劇節目,不能出現或說出商品的名字或正面,一律加打馬賽克,哪像現在馬賽克是打好玩的,連新聞中的被害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離題了,咳,我是說現在置入性行銷普遍了,不只在戲劇節目、綜藝節目中高度商品化、廣告化,國家政策、政令宣導也可以利用這種方式表達,例如一些鄉土性、長壽到數百集的帶狀戲劇節目,常常就將時事或宣導融入劇情之中,SARS預防、遊樂園區介紹、鮪魚季蓮霧節愛河變咖啡座等地方建設,都可以與之合作,打打廣告、建立知名度。



到處注意何時被行銷,就變成我工作時東看西看的樂趣。



每年端午節碧潭都會有龍舟賽,一個行之有年的老傳統,很難受到媒體的注意,不要說端午節當天的龍舟比賽都越來越少人看了,活動前的暖身活動、點睛祭江等傳統更不會受到媒體關愛的眼神,今年主辦單位出了新花樣,在傳統的在木龍舟上點睛的活動之外,弄了一條長達六公尺的冰雕龍舟,果然吸引了好新鮮的媒體注意,難得來了眾多的攝影機,少見的熱鬧風光。





不過,新聞都被冰雕龍舟搶光了,正事主的活動仍然未受注意,當天我看到的電視新聞,重點主要是冰雕,龍舟賽的時間、地點只被提一下而已,我懷疑有多少人記得,而希望上曝光的主辦單位(立委哦)根本連上鏡頭都沒有,唉!這樣到底算不算成功的記者會啊!



另外一項受青睞的是這個.



主辦單位將贊助廠商的商品放在冰雕龍舟上冰鎮,邀請記者們採訪完後清涼一下,頂著曬昏頭的太陽,這些台灣啤酒還真是誘人,我當場也灌了一罐,清涼一下後不忘虧一下主辦單位,促銷本土產業不遺餘力哦!



新聞

http://www.comnews.org.tw/news/shownews.php?nid=1376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an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